企業史人物 川人春光
1980年10月,中國最頂尖的核聚變專家、46歲的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光第三次從美國考察回來,萌生了在中國建立“硅谷”的愿望。他給上級寫的報告中說“美國高速發展的原因是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家、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急于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和知識變成產品,自己去借錢,合股開工廠。”他比對了中關村和美國硅谷的環境條件,建議國家在中關村建“硅谷”,并愿意把自己作為試驗品投進去。
經過兩個多月的奔波,北京市科協認可了他的想法,借給他200元錢,同意他開帳戶,在美國硅谷傳奇鼓舞下,陳春光在中關村一小倉庫的一角,辦起了國內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引起了中科院內外很大震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他不務正業。但他有川人特有的倔強,他騎上自行車到處跑業務,為包括他在內15個跳進商海的科研人員謀生活。
1983年,他簽了27個合同,與海淀區的小工廠建立技術協作關系,經媒體報道,引起上層關注,主管經濟工作的胡啟立、方毅都做了批示,對他大加褒揚。海淀區放寬了辦公司的政策,1984年,四通、信通、科海、聯想公司相繼誕生,“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初具規模。
陳春光的研究方向是高深的核聚變,他參與創建中國第一個核聚變基地,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而在中關村,他的這些專業幾乎都派不上用場。從1980年后,他基本上放棄了學術研究,把服務部改成華夏硅谷公司,一天樂此不疲談判生意。曾為美國的一家公司做數據錄入,但半途流產。
在他的首倡下,中關村規模日漸膨脹,出現了不少后起之秀,但他的公司一直萎靡不大,多次卷入經濟糾紛,兩次遭人綁架。他曾感言“思想活躍,很有悟性,不等于能辦好公司,相反辦好公司的企業家,多是搞營銷、搞金融、會管理的人,而不是科學家。我不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這一點沒有什么好回避的。”
陳春光晚年成為一個“歷史人物”,平時無人記掛,到了某些紀念日,則有媒體上門采訪一二。很多人認為,他若一直在實驗室工作,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他則說:“每一代人只能做他當時認為最重要的事,做了這件也許就要放棄那一件。即使做了愚蠢的事,也不后悔,因為時間總是在往前走的。2004年8月9日去世,享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