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姐叫楊崇珍,個頭不高,打扮普通,在人堆里毫不顯眼。朋友在耳邊嘀咕了幾句,我再看她的眼神就變得敬畏起來:人家這是低調呀!
楊姐的經歷用現在的話說,叫草根創業成功,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幾十年來楊崇珍的財富象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楊姐看上去60出頭,其實今年已經73歲了,之所以喊姐,是因為“姐”是她老家四川那邊對年長女性表示親昵的尊稱。楊姐年輕的時候過得苦,為了與遠在烏魯木齊的丈夫團聚,她放棄了教師職業,從四季如春的四川跑到了天寒地凍的烏魯木齊。
改革開放后,瘦小的楊姐因為實在無法勝任糕點廠和面工的工作,咬咬牙與人合伙開了家水產食品店,算是正式下海了。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楊姐手腳勤快,為人真誠熱心,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
90年代末,做生意已經輕車熟路的楊姐發現了商鋪的巨大價值,開始投資商鋪。當年黃金地段幾萬元一間的商鋪現在價值早已翻了幾千倍,楊姐的資產驚人的膨脹起來。
作為剛創業的菜鳥,我懷著恭敬的心情向楊姐請教創業經驗,楊姐用一種長輩看晚輩的慈愛眼光看著我說:
“做事先做人,順勢而為。”
我心里些小失望:這我也知道呀,能是秘訣嗎?楊姐象看穿了我的想法似的:“說到容易做到難!”
我仔細回味了下楊姐的話,再聯想到她的創業史,終于體會到她的成功不是偶然:
▌做事先做人
熟識楊崇珍的人都叫她“楊姐”,即使是年紀比她大的也不例外,親近之余帶著尊敬。據說文化大革命時,丈夫的老同學帶了成分有問題的一家五口來烏魯木齊投奔,其他人避之不及,楊姐卻想辦法把人安置下來,后來還替別人解決了落戶問題。
楊姐的水產店剛開張時與人合伙經營,后來雙方在賬目上有些分歧,大家就在店內各自經營,按理說同行是冤家,楊姐卻與對方相處愉快,從沒發生因搶奪客戶而不愉快的事情。
楊姐開店誠信經營,老少不欺,還做些額外服務,如代收郵件、暫存小件,兌換零鈔,連小孩子遇到作業難題,她都免費指導。在她做生意的那條街,進她店的顧客最多,生意也最紅火。
楊姐的厚道不僅讓生意上了規模,還給四個子女帶來了正面的影響。經商的孩子們生意跟媽媽當年一樣越做越紅火,當公務員的孩子也靠勤奮實干走上了領導崗位,一門四杰,讓很多老人都非常羨慕。
▌做熟不做生 專一進取
楊姐文化程度不高,當年之所以能賺到第一桶金,實在是與在水利廳當公務員的老公分不開。因為老公熟悉水產行業,楊崇珍才決定開水產店,正暗合了做熟不做生的道理。
楊姐在水產業站穩腳跟后,不斷開發利用行業資源,將生意越做越大:從博湖、福海進水產,直接送大賓館;增加海鮮品種,供應中小餐館;為外地、特別是阿里地區組織貨源,許多貨物不進她的店就賣出去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水產店的生意年凈利潤達到七八萬元,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數字。
▌順勢而為 進退有度
楊姐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審時度勢的能力讓人驚嘆。
早在經營水產食品店時,楊崇珍就預見到水產食品會從緊缺到充裕,所以在水產生意最好的時候,楊姐已經在籌謀轉行。作為四川人,她覺得川菜又便宜又好吃,所以在經營水產店的同時又開起了正宗的川味飯店,到了2000年左右,她的小飯店年純利已經達到十幾萬元,傲視同行。水產食品店加上川味飯店的紅火,讓楊姐順利地完成了原始積累。
在做生意的過程中,楊姐注意到了商鋪的價值, 1989年,楊姐獲悉烏魯木齊的奇臺路要改建街道,她馬上去登記預定了86平方米的街面店。過了幾年,楊姐又從別人手里買了一套四合院。在以后十余年,楊姐采取雞生蛋、蛋孵雞的辦法,分別在成都、烏魯木齊購置公寓和街面店多處。
2005年,楊姐隱退。當時她身體很好,生意也紅火著,做出隱退決定時讓親朋好友驚訝萬分。楊姐說,錢是賺不完的,身體卻會虧完。她和丈夫把家里的資產做了遺產分配,讓孩子們自由發揮,自己跟老伴頤養天年。十幾年過去了,當年舍不得放棄事業的商場朋友不是在醫院就是已經躺在了地下,只有楊姐,依然身姿輕盈,紅光滿面。
家有恒產,身體健康,夫妻和睦,兒女孝順,低調的楊姐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