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們為啥喜歡說“不”?
一次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CEO羅德俠(Paul Laudicina)來華訪問,我問:“可否用一句話說明白,企業如何保持長期成功?”這位曾在聯合國、美國國會任職多年的戰略管理專家語氣微頓,然后說出了四個字:“不撞冰山!”
類似的案例還真不少:西點軍校有一個著名的榮譽準則——不撒謊、不欺騙、不偷盜、也不容忍看到別人有前三種行為。巴菲特有“三不”原則——不負債、不做空、不懂不做。松下幸之助被記者問及成功秘訣時說:“下雨打傘”。“為啥?不被淋濕啊”,他笑咪咪地答道。
“不字訣”何以廣受大佬們追捧?因為企業規模一大,名氣一響,挑戰已經不是“做什么”了,而是“不做什么”。
進一步說,就是企業在確定了“做什么”(戰略方向)之后,同時定義出“不做什么”,劃上一條紅線進行自我約束,不越界,免得象李叔同所說的那樣:“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底限戰略”可以免撞冰山
我將“不”字訣稱之為“底限戰略”,從諸多案例來看,底限戰略是一種非常有效地輔助型戰略,其妙處在于,它清晰地劃定了戰略執行過程中的邊界,有利于規避“撞上冰山”的大風險。
來看一個案例。王石創業之初,就為萬科定下了一個“底限戰略”——不行賄。王石認為,要對官員進行“善意假定”,假定官員清正廉明、不腐敗、不受賄,然后用正當行為去引發他們的精神共鳴。后來的事實證明,“不行賄”幫助萬科數次躲過了“冰山”,在中國房地產業趟出了一條專業主義路線,最終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商。
再比如,華為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之后,任正非制定了管道戰略,同時輔之以“不做成吉思汗”的戰略思想。管道戰略是一個既強調“做什么”同時更強調“不做什么”的戰略。在該戰略下,華為聚焦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但絕不碰信息或者內容生產。具體來說,在消費者層面,只做網絡終端,不做非連接屬性的電子產品;在企業和行業層面,只做基礎設施產品,不做細分領域的應用軟件;面向運營商網絡,則以大管道架構為目標。
任正非認為,對于華為來說,隨便抓一個機會就可以掙幾百億,但如果為短期利益所誘,就會在非戰略機會上耽誤時間而喪失戰略機遇,所以要敢于放棄非戰略性機會。他認為獨霸天下最終是要滅亡的,管道戰略則立足于建立平衡的商業生態,不把把競爭對手趕盡殺絕,從而支撐華為成功地實現了全球化。
基于萬科和華為案例,可以得出結論:底限戰略的關鍵作用是幫助企業在執行主戰略的同時,必要地規范行為邊界,避免由于過分貪婪、失控而撞上冰山,從而失去長期發展的機會。
如何避免更可怕的事情發生?
接下來的問題是,諾基亞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是蘋果的4倍,為什么卻被后者徹底打敗?30年前,很多大型航空公司對廉價航空公司的崛起視而不見,結果在后者的挑戰下紛紛陷入了掙扎。類似的戰略風險如何識別?
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CEO羅德俠認為,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做錯了,也不是做得不夠好,而是對于即將發生的事情毫無察覺。“為此,CEO一定要情愿多收集一些信息,也不要把信息面收窄,同時要敢于放開思路。” 他說,諾基亞、柯達和一些音樂公司曾在所處行業占據過領先地位,但出于各種因素,它們拒絕互聯網、數碼或新媒體的挑戰,最終被顛覆。
積極意義上的案例當然也不少,李嘉誠從22歲開始創業至今,沒有一年發生過虧損。他往往是花90%的時間考慮失敗,針對各種失敗的可能去管理風險。李嘉誠認為做企業要不疾而速,提前洞悉到各種可能發生的困難,并做出各種預案,在風險管理、信息收集、財務準備齊備了,遇到機會,方可一擊即中。
除了李嘉誠式的極具個人色彩的風險管理導向之外,CEO用來管理戰略性風險的工具也很多,比如戰略儀表盤。它能夠充分反應“現在發生了什么”,能夠告訴企業家現在的環境到底是什么;它可以幫助企業家放開思路,不再拘泥于現在或者本區域的視角,而是站在全球的高度盡可能將視野最大化,把未來趨勢盡收眼底。進而,它可以幫助企業迅速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并時時把握住在行業中的定位。
關鍵時刻,敢于顛覆自己
不幸的是,一些企業家即使應用了戰略儀表盤這樣的工具,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經常會以信息過多為由,通過信息篩選,把很多看似不重要、實則非常關鍵的信息提前排除在戰略儀表盤之外。這種習慣是致命的。它會導致企業家不知不覺把自己閉塞起來,看不到蝴蝶與風暴之間的關系。
除此之外,羅德俠還認為,企業家在匯聚信息做決策的時候,開拓思路甚至比找到信息更重要。像諾基亞或柯達,它們的信息是絕對充分的,但問題出在CEO面對或明或暗的未來時,過于迷戀眼前自身的強大,沒有突破自己,沒有放開思路,從而喪失了顛覆自己的稍縱即逝的機會。
相反,喬布斯之所以更勝一籌,不但緣于他敢于放開思路顛覆別人,更在于他敢于顛覆自己。當他意識到iphone才是未來方向所在時,他要求研發團隊大膽地在iphone中體現出音樂的完美,要做到與ipod一樣好。結果,正是這種勇于顛覆自己不斷追求完美用戶體驗的理念,在2011年把蘋果公司推上了全球最具價值公司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