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似乎到了人口結構變動的路口。
從國家統計局1月21日公布2018年中國人口數據來看,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1523萬人,與2017年整整減少了200萬人。這已是出生人口連續兩年下跌。與此同時,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創新高,勞動人口數量也首次出現下降。
盡管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公開認為1523萬人的數據“還是很可觀的”,但是學界并沒有那么樂觀。“人口崩塌”、“人口危機漸近”、“人口負增長”等聲音不時出現,人口問題再次受到普遍關注。
經濟觀察報就此專訪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人口經濟學家梁建章。梁建章認為,中國人口的問題已經是危機,而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可能會超過30年前的日本,甚至中國人口的嚴峻程度是最高的,不解決人口問題,2060年中國GDP將比2040年倒退30%。
總人口增長是強弩之末
經濟觀察報:當我們談論“人口危機”時,通常是指人口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否有量化的標準?
梁建章:在不同的時代,“人口危機”有不同的含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當人們談論“人口危機”時,通常是指生育率過高、人口增長過快的危機。比如,1968年,美國生物學家保羅·埃里希在他的暢銷書《人口炸彈》中宣稱,鑒于世界人口可以預見的爆炸性增長,地球終將不能養活人類。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國家(包括中國)的生育率急劇下降。如今,當人們談論“人口危機”時,通常是指生育率過低、老齡化進程加快的危機。
決定未來人口趨勢的關鍵因素是生育水平以及總和生育率,即各年齡別婦女生育率的總和,可通俗理解為女性平均生育孩子數。生育率處于更替水平意味著,孩子的數量與父母輩大致持平,如果生育率長期低于更替水平,意味著人口總量將不斷衰減。發達國家更替水平的生育率約2.05。但中國由于出生性別比例偏高等原因,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要達到2.2左右。
經濟觀察報:中國人口形勢如何?
梁建章: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數據,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在2010年-2016年分別為1.18,1.04,1.26,1.24,1.28,1.05,1.25,平均為1.2左右。即便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對這幾年的生育率低估了15%,實際生育率也不到1.4。
在中國出生性別比及女性死亡率所對應的2.2的更替水平下,這意味著每間隔一代人,年出生人口將減少36.4%,兩代人將減少超過60%。生育率是基礎,決定著人口結構和人口數量等宏觀數據。
縱覽中國目前的人口結構,我們需面臨社會的“少子化”和“老齡化”嚴峻形勢,總人口中少兒比例在大幅下降,老人比例不斷大幅上升。從人口統計來看:少子化,把0-14歲人口占比稱為少子化程度,比例越低少子化越嚴重;老齡化,把60歲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的比例稱為老齡化程度,比例越高老齡化越嚴重。從1982~2000年,再到2015年,中國0-14歲人口占人口比例從33.6%下降到22.9%,再降到16.5%;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人口的比例則從7.63%升到10.5%,再升到16.1%。
中國已經處于嚴重少子化,大大低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并且老齡化在加速,預計到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重將超過30%。
經濟觀察報:中國人口開始負增長了嗎?
梁建章: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報告預測,如果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在2027年左右出現。但我認為,人口的負增長可能提前在2023至2024年到來。社科院的假設是基于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2017年的出生人口是1723萬,生育率在1.6左右,但要注意的是,其中幾百萬是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堆積反彈的效果,一旦堆積反彈結束,自然生育率也就會降至1.2左右,所以1.6是無法作為未來這么多年穩定生育率的。
目前我們對人口趨勢的基本認識是中國出生人口在臺階式下跌,只要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的下跌將不會見底。雖然總人口還在增長,但已是強弩之末,一旦開始負增長,將再無可能恢復正增長。等到“60后”老去,每年死亡2000多萬,但出生不到1000萬。
假設生育率一直處于1.4,那么相對于2.1的更替水平,每代人(25-30年),總人口萎縮1/3,兩代人(50-69年),總人口萎縮55.6%。長期來看,人口萎縮更可能導致人均GDP相對萎縮。如日本,1990年代初,人均GDP比美國高15%,現在比美國低30%多。
經濟觀察報:從中國的現狀來看,如果人口形勢繼續惡化,哪些領域最先受到沖擊?
梁建章:如果出生人口持續下降,最先受到沖擊的將是嬰幼兒用品行業。持續低生育率導致人口老化和萎縮,養老和財政體系面臨壓力,需求供應同步萎縮,投資意愿低迷,經濟失去活力,技術更新步伐減緩,規模效應弱化。
警惕人口質量老齡化
經濟觀察報:中國婦女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梁建章:婦女生育率下降,一個是適齡婦女數量的持續減少,另一個原因是生育意愿的持續降低。現在是90后處于生育高峰期,在未來的十年里,處于生育高峰期的女性數量將減少40%以上。這是非常觸目驚心的變化。
而民眾極低的生育意愿和極高的養育痛苦指數,是阻擋生育的客觀條件,中國人要面臨最高的機會成本、最重的教育負擔,以及最貴的房價,這三座大山的存在,在源頭上遏制了生育率的提升。
對比其他國家,中國婦女的機會成本體現在高就業率方面,比東亞、其他發達國家都高。同時,中國家長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增加了家庭的教育負擔。而中國高房價更是不爭的事實。被遏制了的生育意愿,直接造成了中國的大城市的生育率極低,部分大城市目前已經下降到了0.6-0.7。
經濟觀察報:對于提高生育率的建議?哪些方面可行性更高?
梁建章:首先是放開并鼓勵生育,實施財政補貼政策,借鑒其他國家經驗,用GDP的2%到5%來獎勵生育。這相當于2萬億到5萬億的投入力度。平均分配到每個家庭約100,000元的免稅額,和每個家庭1000元/月的二孩補貼。
其次是放開和增加教育供給。國家提供幼教配套,可以降低職業婦女的機會成本。而當下中國的托兒所幾乎消失,根據測算,中國約需要50萬托兒所。同時,國家應積極實施教育改革,特別是高考制度。放開高校自主招生,讓教育因人而異。同時建議縮短中學學時,從6年縮至4年,讓年輕人盡早走上社會,同時,提高了學校供給比例。
另外建議放開土地跟戶籍。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和中國城市化策略程度低有直接關系。中國有強大的基建能力,應加大城市土地供應,大城市不再限制人口,規劃超大城市群,加大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
最后是放開和促進對外交流。如創新力模型所示,對外交流也是關鍵因素,中國在對外交流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一方面是簽證問題,外國人進入中國的簽證便利性需提高;一方面也應放開互聯網管制,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華。
經濟觀察報:按照中國的國情,如果生育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不能及時調整,對未來經濟社會的影響程度是怎樣的?
梁建章:我會更多的從經濟學創新創業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人口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未來中國創新力和中國GDP的關鍵因素。世界上發達國家普遍都是靠創造性產品賺取高附加值的收入,中國未來也將如此,所以創新力是衡量中國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相對來說,中國的優勢是人口多、質量和內部交流性不錯,劣勢是未來的人口老化和外部交流性比較差。根據測算,目前中國創新力雖低于美國,但是由于人口數量大,所以中國創新力強于歐盟、日本,中國未來GDP也將快速追趕這些發達國家。
不過,這樣良好的勢頭只能維持到20年以后,也就是2040年,因為在此之前,中國人口能維持在13-14億的規模。但在2040年以后,伴隨著人口數量減少,人口質量方面的老齡化,2060年中國創新力指數將面臨轉折,從而影響GDP的提升。
目前中國人均收入是美國的15%,隨著未來20年中國創新力的提升,這一比例在2040年將達到峰值30%。但是2060年,隨著人口規模和質量下降,這一比例將降至20%,也就是倒退30%。如果要改變未來20年后創新力下降的問題,我們就必須在當下調整政策,并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
小微律政焦點資訊為您提供第一手政府新聞、政策解讀以及政府動態,讓您了解并掌握創業、置業路上準確的政府風向,借力順風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