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創新科技無疑是一大亮點,“創科”一詞在整份報告中出現了40次以上,著墨頗多,甚至與金融服務業一起被并列為香港未來發展多元經濟的重點。
香港市民翹首以待的年度財政預算案終于出臺。
2月27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任內的第三份《財政預算案》時表示:“作為全開放的細小經濟體,香港近月經濟受到影響,增長顯著放緩,企業對前景的信心轉弱。”
受到外圍經濟環境影響,香港經濟增長由2018年上半年的4.1%,減慢至下半年的2.1%,而第四季的增幅僅為1.3%,創下2016年第一季以來的最低水平。其中,香港的整體貨物出口全年實質上升3.5%,然而增速在去年第四季大幅放緩,同比微跌0.2%。
他坦言,今年的環球經濟前景充滿變數,預測香港今年的實質經濟增長為2%-3%。陳茂波表示,由于兩幅推出市場的土地流標,預計2018/19年度盈余由上一財年的逾千億港元,大幅降至587億港元,截至今年3月底,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高達1.16萬億港元。
然而,今年的“派糖”力度明顯大幅縮水,其中,薪俸稅續退稅75%,但上限由3萬港元降至2萬港元,續寬免四季的差餉,但上限每戶每季由2500港元降至1500港元。
“香港將繼續對創新及科技發展投放大量資源,并向市民提供短期紓困措施,但規模則有所縮減。如果經濟挑戰持續深化,政府可能會面臨動用財政儲備的壓力,這意味著政府將要采取適當措施,在未來投資與一直秉持的審慎理財原則之間尋求平衡。”德勤中國稅務合伙人陳嘉華表示。
金融互通繼續擴容
“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以及基金互認安排,都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里程碑。我們會繼續推動擴大互通額度和內容,并把債券通擴展到包括’南向通’。”陳茂波表示。
自去年5月1日起,滬港通、深港通每日額度擴大四倍,每日額度將由130億元調整為520億元,港股通每日額度由105億元調整為420億元。
“推動與內地的互聯互通,一方面惠及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另一方面亦為內地市場面向全球雙向開放作出貢獻。”陳茂波指出。
“短期來看,有可能擴大股票通涵蓋的個股范圍以及提升每日的額度。隨著股票通運行以來交投日益活躍,擴大個股的范圍將增加兩地投資者的投資標的。由于近期兩地資金流量比較大,因此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兩地監管機構可能會進一步提升交易額度。”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以外資買入A股為例,北上資金自今年1月以來持續擴大,凈流入資金創下歷史新高。1月,外資通過滬股通和深股通北上凈買入額高達607億元,這是2018年月均水平245億元的1.47倍。
同時,債券通自2017年開通北向交易后穩步發展,規模正在提升。數據顯示,去年通過債券通,流入內地債市資金規模達到2200億元,同比激增70%,日均成交為36億元,同比上升增加60%。今年1月的日均成交額更增至60億元,整個月成交額達到1330億元,創下歷來新高。
2月22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與香港交易所的合資公司債券通有限公司的一級市場信息平臺正式上線,證監會市場監察部執行董事雷祺光指出,該平臺的推出有助國際投資者在一級市場介入及參與債券通,待時機成熟及各方面配合,可推動債券通南向通推出。
受訪的一些市場人士指出,目前國際債券市場仍以傳統場外交易的形式為主,從技術層面而言,南向通對接的確困難不少,同時,南向通的啟動需要其它因素,包括中國內地的資本進出達到平衡狀態,以及中資券商是否已經準備就緒可以與外資券商競爭成為境外債券市場的做市商等。
創科政策多管齊下
此次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創新科技無疑是一大亮點,“創科”一詞在整份報告中出現了40次以上,著墨頗多,甚至與金融服務業一起被并列為香港未來發展多元經濟的重點。
“政府推動創科發展不遺余力,并集中發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四大范疇。我亦確保投放足夠資源,至今的承擔額已超過1000億港元。”陳茂波表示,并在發展創科基建、推動研發、匯聚創科人才、支援科技企業、推動再工業化這五大領域推出多項措施。
他透露,在落馬洲河套地區興建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會是香港未來創科發展的大本營。“我在去年預算案預留二百億港元,用于創科園的第一階段工程,目前進展良好,目標是在2021年或之前為第一期上蓋發展提供首批土地。創科園會為香港創科的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基礎設施。”陳茂波說。
2017年,香港科技園公司成立全資子公司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全面統籌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上蓋建設、管理、維護和營運等工作。據悉,港深創科園公司董事局目前設有兩個專責小組,分別負責監察總體規劃研究及商業模式和商業計劃研究,兩項研究預計于今年上半年完成。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進入快車道,無疑將助推香港的創科產業。“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出發,香港擁有雄厚科研實力、世界級大學、國際化及市場化優勢、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可擔當區內創科先鋒的角色。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制造的能力,為香港創科企業提供更多合作機會。我們可以透過促進技術合作、產業互動和科技成果產品化,推動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陳茂波指出。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發展金融科技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陳茂波表示,香港目前有超過550間金融科技公司,業務范圍廣泛,政府一直努力吸引更多海內外金融科技公司來港,以及為他們提供有利的發展空間。
在全球各大城市紛紛祭出各種招數爭奪科技人才之際,香港亦不甘落后。去年6月,特區政府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加快輸入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活動,推出至今已批出超過二百個配額。
樓市無意撤“辣”
一直以來,樓市政策都是每年財政預算關注的焦點之一。陳茂波表示,盡管住宅的成交量和價格去年下半年回軟,但目前樓價仍然與市民的負擔能力脫節,政府現階段無意撤銷任何需求管理措施。
自2010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多項需求管理措施(俗稱“辣招”),包括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而香港金融管理局則自2009年以來推出8輪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包括減少按揭成數上限、供款與收入比率上限等。
“全球經濟增長減慢,政經形勢充滿變數,或會影響投資情緒,以及令環球金融市場更加波動。市民置業前必須小心衡量風險,量力而為。”他坦言。
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數據顯示,香港樓價自去年7月起下跌,連續5個月下跌,累計跌幅為9.2%,然而2018年全年香港樓價仍錄得1.61%的升幅。
今年1月21日,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公布的2018年國際房價負擔能力報告顯示,香港連續第九年蟬聯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之首,2018年香港房價中值相對于家庭收入中值的倍數(房價收入比)升至20.9倍,高于此前一年的19.4倍,也續創調查歷來最高水平。
“春節過后,香港樓市成交出現小陽春,一些新盤銷售情況明顯改善,因此政府決定不撤銷’辣招’是符合市場預期的。預計今年3-4月樓價會出現小幅的攀升,但全年以穩定為主。”資深測量師(房產經紀)張翹楚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此外,陳茂波指出,2018年的私人住宅單位落成量達21000個單位,創下十四年新高。未來三至四年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供應量可維持在較高水平。初步估計未來五年(即2019-2023年)的每年平均落成量約為18800個,較過去五年平均數增加約兩成。
新的一年新的氣象,新的政策新的征途,新的小微為您帶來新一年的熱門資訊,焦點新聞,最新政策,但小微律政初心不變——讓您搭上政策的“順風車”讓創業更簡單!